县委书记亲抓“十五五”: 以“三驾马车”破局县域规划落地难题
时间:2025-10-24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编者按:
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为“十五五”时期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与战略擘画,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规划编制与落地质量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根基,如何破解县域规划落地难题成为关键。
王牌智库深耕县域经济实战,深谙规划编制中的堵点难点。立足县域实情,借鉴智库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经验,核心在于践行“策划+规划+项目化”方法论:县委书记担纲顶层设计与系统统筹的“总工程师”,县长扛起转型发展与资金保障的“首席解决方案官”,分管县领导做好执行末梢贯通的“一线指挥官”。
通过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领导等核心领导力量构成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推动县域治理主动作为,借“十五五”规划编制东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就实干之路。

“十五五”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县域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一场深刻的治理能力大考。回顾过往,县级五年规划常陷入“书记定调、部门编写、执行脱节”的困局,资金保障缺位、基层落地梗阻等问题屡见不鲜,致使宏伟蓝图沦为“纸上风景”。破解这一长期痛点,必须构建起以县委书记统筹引领为“引擎”、县长躬身操盘为“支柱”、分管领导一线攻坚为“抓手”的“三驾马车”协同体系,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融入规划全流程,真正推动“十五五”规划从“文本构想”转化为“行动纲领”,从“墙上挂图”蝶变为“发展实景”。
一、县委书记:担纲顶层设计与系统统筹的“总工程师”
县委书记作为县域发展的核心决策者,必须超越常规的“会议动员”和“文件批阅”角色,以“总工程师”的定位全程主导规划编制,把握政治方向与战略蓝图,重在把握方向而非陷入具体事务,重点攻克三大关键瓶颈。
1.破解“目标碎片化”,强化战略统筹
县委书记需亲自挂帅,深度研判县域核心矛盾,系统梳理“十四五”期间的成效与短板、产业升级的卡点、人口结构风险、城乡融合落差等根本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既精准承接国家战略导向,又紧密契合本地现实与民生诉求。例如,某百强县县委书记亲自组织“十大课题深调研”,将产业转型与碳减排目标一体化规划,成功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率在五年内提升40%,实现了发展质量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共进。
2.破解“部门壁垒”,推动协同作战
应建立常态化的“月度规划会商”机制,统筹协调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核心部门,围绕同一目标协同构建指标体系,从源头杜绝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冲突、民生项目与资金安排脱节等“规划打架”现象。
3.破解“评估虚化”,压实执行责任
需创新建立“年度规划体检”制度,将规划任务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与领导班子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刚性挂钩,以严明的奖惩机制倒逼责任落实。某县域通过实施该机制,成功将“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的落地率从不足65%提升至91%,彻底扭转了“规划归规划、执行归执行”的被动局面。
二、县长:扛起转型发展与资金保障的“首席解决方案官”
县长必须从传统的“财政管家”向现代的“发展筹资专家”战略转型,着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为规划落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将蓝图转化为可执行的施工图,需从开始就考虑落地资源与路径。
1.构建“项目化融资”新模式
针对交通基建、园区开发、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需精通并灵活运用专项债、政策性银行贷款、PPP模式等融资工具,进行精准组合与模式创新。如某山区县巧用“专项债+生态补偿”组合融资机制,成功破解了关键旅游公路建设的资金瓶颈,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2.开拓“存量资产盘活”新路径
系统梳理并有效激活县域内闲置厂房、国有物业、特许经营权等“沉睡”的存量资产,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专业化租赁运营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价值变现。某工业大县通过盘活闲置标准厂房进行规模化租赁融资,实现年增财政收入超1亿元,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3.打造“产业基金牵引”新引擎
设立县域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吸引和聚合大量社会资本,定向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东部某县以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为支点,成功撬动超过50亿元的社会资本,培育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4.资源统筹,过程督导,落地转化
规划编制最大的痛点是部门规划打架,县长作为行政一把手,拥有最高的协调权威,是打破壁垒的关键人选。在规划编制进程中,统筹财政、土地等关键资源,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亲自靠前组织谋划,召开调度会,确保编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重点项目和可操作的年度计划,确保规划能落地、可检查、易评估。
三、分管县领导:做好执行末梢贯通的“一线指挥官”
各分管县领导必须下沉一线,带领职能部门和乡镇开展“穿透式调研”,将宏观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精准的“施工图”和“作战图”,负责各领域专项规划的深度与专业度,避免部门本位主义,主动对接总体战略并加强跨部门协作。
1.开展“问题溯源”专项行动
组织各局委、乡镇对照“十四五”未完成的硬任务,建立详尽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解决方案清单”,实行靶向治疗。例如,某农业县分管领导通过驻村蹲点,发现冷链物流短板导致农产品损耗率超过20%,随即在“十五五”规划中专项布局县域冷链物流体系,预计可将损耗率控制在10%以内。
2.推行“试点突破”策略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或领域,在宅基地改革、园区“标准地”出让、行政审批简化等关键环节大胆开展改革试点,形成成熟经验后快速全县推广。某改革试验区通过试点探索,将工业项目审批时限从3个月大幅压缩至15天,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
3.建立“动态反馈”响应机制
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畅通的民意沟通渠道,实时收集企业、群众对规划项目实施的意见反馈。某县通过“智慧县域”APP累计接收民生建议超2000条,据此动态优化学校、医院、养老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使民生项目更加贴近群众真实需求。
四、高效协同:“三驾马车”在实施中的密切配合
1.前期共研,统一思想基础
规划启动阶段,“三驾马车”共同深入基层调研,分析“十四五”完成情况,研判新阶段面临的机遇挑战,这种基于共同认知的战略判断,是后续高效协同的基石。
2.中期共商,动态校准方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召开规划汇报会,县级领导共同听取进展,集体研讨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机制能及时解决分歧,动态校准方向。
3.后期共推,责任一体捆绑
规划获批后,“三驾马车”共同成为规划的“第一推销员”,责任一体捆绑,共同接受县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共同参与第三方评估,共同对规划目标的实现负责。
五、系统赋能:王牌智库的“四维融合”实践方法论
基于服务上百个县域的实战经验,王牌智库总结提炼出“四维融合”实施方案,为规划的科学编制与高效落地提供系统性支撑。
1.目标-资源-项目的精准匹配维度
运用“产业地图”与“资金图谱”等专业工具,在规划编制前即对县域的资源禀赋、要素保障进行全面评估与沙盘推演,确保发展目标的设定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精确适配,杜绝“纸上谈兵”。
2.政策-机制-考核的闭环设计维度
建立“规划任务—年度计划—季度考核”的无缝转化机制,将宏观的战略指标层层拆解为具体、可量化、可考核的年度工作任务,并全部纳入政务督办系统,实现从规划到执行再到考核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3.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联动维度
组建由企业家、行业专家、乡贤代表等构成的“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社会智慧,打破政府“闭门造车”的局限。某县通过该机制,使文旅规划的游客量预期准确率提升了35%,极大增强了规划的市场适应性和科学性。
4.全程陪跑:方案落地的核心保障
王牌智库秉持专业自信与责任操守,为县委书记及领导班子主政周期提供全流程陪跑服务。核心在于深度跟进方案落地全链条,通过动态调整、实时护航,精准修正执行偏差,确保决策部署从蓝图转化为实效。
六、结语
县域“十五五”规划编制确实是对县域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领导形成的“三驾马车”作为核心领导力量,其协同方式和战略眼光至关重要。县域“十五五”规划的成功,关键在于“三驾马车”形成真正的战略合力、系统联动。县委书记把握好往哪走,县长谋划好怎么走,分管县领导落实好如何走。在此基础上,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项目支撑、做好衔接评估,将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与务实的解决方案贯穿于规划编制与执行的全过程,方能将波澜壮阔的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现实,推动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上官同君系王牌智库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