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的时代答卷:县域何为? ——论新时代县委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时间:2025-10-25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次

编者按:
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摆在核心位置,县域经济首次被整体纳入国家战略视野。面对县域“缺钱、缺人、缺思路”的现实困境,全会精神正如强劲东风,为县域突破瓶颈、开辟新局指明了方向。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与城乡融合关键纽带,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进程。新时代的县委书记,必须勇担使命,善用系统思维,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发展实效,引领县域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一、把握三大机遇: 将政策东风转化为发展动能
全会释放的系列政策信号,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关键在于精准识别、主动对接、务实承接。
(一)产业升级机遇:立足实体,推动转型
全会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强调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县域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杜绝盲目跟风。农业大县可深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县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生态优势区则可发力文旅康养、绿色能源等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并进。
(二)要素激活机遇:盘活存量,破解瓶颈
针对土地、资金等核心要素制约,全会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土地上,可借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资金上,需创新县域经济投融资模式,探索通过产业基金、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渠道,尤其应探索将数据资源等新型要素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新国资”,推动财政模式逐步从“土地依赖”转向“股权运营”与“创新驱动”。
(三)区域协同机遇:主动融入,借势发展
全会重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县域必须摒弃“一亩三分地”思维,主动借势国家战略,融入到周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格局。通过“飞地经济”、产业链协作、创新共同体等模式,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外溢,在更广区域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借船出海、协同共进。
二、扛起三大责任: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的硬核担当
机遇落地,关键在“人”,核心在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
(一)思想破冰之责:破除“等靠要”,树立“主动干”
当前部分县域存在“等政策、靠扶持、要资金”的被动心态。县委书记必须率先实现认知突围,深刻理解全会政策是“发展工具箱”而非“福利礼包”。要带领班子深入学习研究,结合县域实际,树立“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进取意识,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转化、充分释放。
(二)规划引领之责:擘画蓝图,力戒“两张皮”
“十五五”规划是县域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县委书记必须亲自主抓,担纲顶层设计与系统统筹的“总工程师”,来破解规划编制中的堵点难点,联动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领导等核心领导力量构成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编制前要抓实做好县情调研,摸清家底;规划过程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避免“上下一般粗”的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确保规划既贯彻国家战略,又契合本地实际。
(三)施政落地之责:细化路径,打通“最后一公里”
宏伟蓝图需靠扎实行动实现。县委书记要牵头将“十五五”规划目标分解为清晰的年度任务、季度重点和月度清单,形成可执行、可考核的“施工图”。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构建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三、明晰三大路径:以系统思维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
破解困局需方法论支撑,必须依靠系统方法论支撑,善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系王牌智库原创实战研发成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体系。
(一)产业生态构建:推动“县-乡(镇)-村”三级联动
王牌智库在推动“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发展中依托智库“主题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第三大投资抓手,可以借鉴成熟模型,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县城层面,聚焦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高端环节,建设产业科创中心。乡镇层面,布局标准化生产基地、共享车间,承载产业化项目。村庄层面,发展规模化种养、初级加工、乡村民宿等,夯实产业根基。通过三级联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带动城乡就业与增收。
(二)要素保障创新: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良性循环
针对“人”的问题,应坚持“本土培育”与“柔性引进”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一举破除县级干部队伍中的懒政怠政,全面激活县级官场;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素质,通过“周末专家”、“候鸟型人才”等模式引进外部智力。
针对“钱”的问题,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创新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善于盘活闲置的行政资产、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其转化为能够产生收益的资产和资本,开拓多元化财源。
(三)城乡融合深化:打造“全域一体”发展共同体
坚持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促进县城教育、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城乡交通、医疗、教育共同体。同时,激活乡村价值,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产业,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使县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战略支点。
四、强化三大保障:凝聚“人和”之力激活内生动力
再好的蓝图,也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来落实。
(一)优化协同机制,杜绝内耗
建立并固化“周会商、月调度”等班子协作制度,明确常委分工与责任。县委书记要善于统筹协调,当好“班长”而非“家长”,促进班子成员之间沟通协作,全面推进“干部队伍赛马机制”,形成“一个目标、一盘棋、一条心”的工作局面。
(二)完善决策机制,提升效能
可依托专业智库等外脑全程顾问陪跑,成立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等专项决策咨询委员会,提升决策科学性。推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整合部门职能,简化流程,坚决破除“中梗阻”,确保决策高效落地。
(三)建立赋能机制,激发活力
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产业思维、金融知识、规划能力等短板开展精准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界限,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氛围。
五、结语
“十五五”征程已全面开启,县域发展其时不我待。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唯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驭时代东风,破发展困局,主动为之,以系统思维谋划,躬身入局,以务实作风推进,方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编后语:
伴随着第三篇文章的隆重刊发,王牌智库聚焦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与县市区“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系列专题分享正式收官。
从以“六个坚持”筑牢规划编制的方法论之基,到以“三驾马车”打通落地执行的实践堵点,再到以“使命担当”校准县域发展的精神坐标——三篇文章循着“方法-实践-使命”的逻辑脉络,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28年深耕县域的智库实战经验深度熔铸,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奉上了一套“拿得出、用得上”兼具理论高度和实操价值的“思想工具包”。系列文章在公众号刊发以来,我们收到了无数来自县域一线的反馈,这份热烈共鸣,正是对“智库服务实践”初心最珍贵的回应。
亲爱的奋斗者们,无论是正执掌县域发展航向的现任县委书记,还是曾为一方振兴挥洒汗水的前辈,亦或是即将接过接力棒的后来者——我们深知,您笔下的规划蓝图,连着产业升级的车间、乡村振兴的田野、民生改善的街巷。或许您正对着规划文本琢磨“如何对接新质生产力”,或许您正为项目落地的要素保障奔走协调,或许您正思考如何在区域协同中找准县域定位——这三篇文章,正是我们为您备好的“参考书”:方法论帮您在繁杂任务中把准方向,落地策为您破解项目落地推进的要素瓶颈,使命论与您共话“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初心。
县域是国家经济韧性的“基本盘”,更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感谢您与王牌智库并肩同行,在字里行间碰撞思想、凝聚共识。“智库有王牌,市县有未来”,这份赞誉我们始终珍藏于心。征程漫漫,我们将继续坚守智库“坚决不出馊主意”的工作底线与“三不沾”原则,扎根产业车间、乡村田野等县域经济的一线战场,把更多“从实践中来”的经验转化为“到实践中去”的方案。
乘四中全会东风,县域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未来,我们愿做您翻山越岭的“同行者”,与您一同在“十五五”的赶考路上,书写更多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卷!
(作者:上官同君 王牌智库首席专家董事长,著有《县域治理王牌方略—如何当好县委书记》)
上一篇:县委书记亲抓“十五五”: 以“三驾马车”破局县域规划落地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
